年輕時,我也曾夢想成為一位以相片說話、四處流浪的旅行攝影師,最終卻成了說故事的YouTuber。然而在成長過程中,先後認識了四位日本攝影師的名字與作品,時常提醒並勉勵自己:夢想的形式或許會改變,但用影像說話、記錄世界的本質,從未改變。他們每個人都以不同方式詮釋「攝影即生活」的哲學,也讓我重新思考影像創作的意義。這四位攝影師的作品,不僅記錄了地理空間的移動,更探索了文化認同、人性思辨與時代變遷等深層議題。透過部分在台灣出版的作品,讀者得以窺見日本攝影的發展軌跡,理解不同世代攝影家對影像與文字結合的獨特追求。在這個人人都有相機的時代,重新閱讀這些經典,也許能讓我們找回攝影的初心,思考影像在當代的真正意義。

前田真三的成名之地是北海道美瑛, 來到此地試著仿效他的視野,卻仍覺得 天差地別
前田真三:四季風景的色彩詩人
當我還是美工科的學生時,常流連於台北少數幾家日文書店,翻看各種雜誌,滿足並構築對日本文化與旅行的嚮往。雖然必須承認也愛看偶像或美女寫真,但對一本風景攝影集印象極為深刻,並列為此生必訪的目的地,那就是前田真三的《上高地》。許多年後才知道,這本一九八四年出版的攝影集,獲得了日本攝影協會年度獎的肯定。上高地位於長野縣,標高約一五〇〇公尺,是著名的山岳勝地,被指定為日本國家文化財,四季分明。攝影師以敏銳的色彩感知,捕捉了這片「神垣內」的聖潔美景——春的新綠、夏的碧溪、秋的楓紅、冬的雪白世界。前田真三(一九二二-一九九八)被譽為「色彩的魔術師」,以絢爛的風景攝影聞名於世。他在一九七〇年代初首次踏上北海道美瑛町的丘陵,發現了與傳統日本風景截然不同的新天地,從此展開近二十年的創作之旅。前田認為風景攝影「相遇的瞬間至關重要」,應積極尋求風景,而非消極等待。他不僅將美瑛的絕美風光推廣至全日本,更在美瑛町設立「拓真館」攝影藝廊,由祖孫三代傳承,至今仍吸引無數攝影愛好者朝聖。前田真三代表了攝影最純粹的美學追求,他教會我們如何用眼睛「真正地看」,而不僅僅是拍攝風景。儘管他的攝影集未曾在台灣出版,但我還是透過網路拍賣平台,尋回了少年記憶中的那本《上高地》。
森山大道:街頭野犬的影像革命
若說日本攝影師的著作被引進台灣,森山大道應該是最多的一位。森山以標誌性的「アレ・ブレ・ボケ」(粗糙、晃動、模糊)攝影風格震撼日本攝影界,自一九六〇年代起,他如野犬般流浪於街頭拍攝,創造出充滿原始能量的視覺語言。最著名的《三沢の犬》(一九七一年)成為日本攝影史經典,高對比的黑白影像捕捉戰後日本社會的混亂與掙扎,影響整個世代的攝影創作者。在我看來,森山大道體現了攝影最純粹的衝動——不顧一切地按下快門,用直覺捕捉瞬間。他讓我明白,技術的完美並非攝影的終極目標,真正的力量來自攝影者內心的欲望與街頭的生命力。在台灣,森山大道的作品主要由大藝出版社引進,形成完整的中文版系列。《犬的記憶》是他首部中文版作品,也是八〇年代「野犬三部曲」的第一部,書中二十篇文章展現了他對攝影的哲學思辨與生命回憶。森山對凱魯亞克《On the Road》的精神深深著迷,那種不斷移動、尋找、捕捉瞬間的流浪態度,完全體現在他的街頭攝影中。《上街去吧!森山大道的街拍意見》則像是一本教戰手冊,體現森山的實戰精神,與多年合作夥伴仲本剛共同完成,透過五個街拍主題的探索,解析個人街拍歷程與心得。書中最核心的理念是「捨棄一知半解的概念,總之就拍吧!」我猜想,正因這種精神契合手機時代,他才廣受歡迎。森山將街頭視為博物館、劇場、圖書館與舞台,他說:「我的皮膚和街道的皮膚,在幾乎交錯的那一瞬間有趣到超乎想像。」他常在牛仔褲後口袋塞入輕便小相機,不看鏡頭,瘋狂連拍,一旦出現危險就展開「絕命大逃亡」。書中也首次展現森山拍攝彩色照片的遊戲心態,喜歡拍攝聲色場所、愛情賓館、濃妝女子等「可疑色彩」。最特別的是《森山大道的台灣街拍》,記錄了他首度與海外出版社合作的在地創作,從高雄到基隆的縱斷之旅中,他說:「台灣,與我的記憶有一種臍帶相連般的感覺,所以不論怎麼拍都拍不夠呢!」
藤原新也:生死哲學的影像詩人
有一次在福岡的二手書店,瞥見大開本的藤原新也《全東洋街道》,無論如何都要在行李箱留個位置給它,也成為書架上的珍藏。藤原新也,兼具攝影家與作家的雙重身分,一九七二年處女作《印度放浪》在《朝日雜誌》連載時即引起巨大反響,成為「後學運」時代日本青年的精神支柱。他的攝影深入探討生死議題,結合旅行與人文觀察,具有濃厚的社會批判意識,作品不迴避現實的殘酷,透過影像與文字結合探索人性與文明的深層議題。藤原教會人們攝影的哲學性,證明相機不僅是記錄工具,更是思辨的媒介。他的作品讓我思考:當我們按下快門時,究竟是在記錄什麼?是表象,還是藏在表象背後的人生真相?有幸讀過《印度放浪》的讀者,可以認識年輕藤原新也二十代前半的無謀冒險,記錄他的流浪經歷,觀察人群、注視死亡、思考生命意義的過程,成為當時日本青年的精神指標。《新版 東京漂流》則展現他作為批判文明思想家的一面,以銳利的觀察力剖析東京都市,探討現代文明問題與人類生存意義。有趣的是,藤原新也在台灣出版的有限作品,還包括四國遍路主題的《雙手合十,一無所求》,讓他更像一位作家,而非攝影家。或許是因為非美女寫真的攝影集,在台灣通常不好賣吧!(笑)儘管《全東洋街道》未在台灣正式出版,但這本一九八一年「毎日藝術賞」得獎作品,堪稱藤原新也的集大成之作。全書記錄了他「東洋的魂を求めて放浪四百日」的壯闊旅程,從土耳其伊斯坦堡出發,橫越中東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東南亞、中國、朝鮮半島,最終抵達日本高野山。藤原以「聖・食・性」三個主題貫穿全亞洲都市的觀察,在西藏的山寺中閉關修行,在清邁的賣春宿投宿體驗,以不設限的視角和感性的洞察力,將每個光景與人生本質連結。書中包含第一章〈冬海峽 伊斯坦堡〉、第七章〈深山 西藏〉、第九章〈草の娼楼 清邁〉等共十三個章節,藤原認為「全東洋」以印度亞大陸為界,分為「乾燥礦物世界的西東洋・伊斯蘭教世界」與「濕潤植物世界的東東洋・佛教世界」,展現了紀行攝影與藝術攝影交界的獨特視角,裝幀設計由杉浦康平設計,成為攝影史上的經典之作。
小林紀晴:文學性的溫柔凝視
終於,來到了小林紀晴。千禧年初,當我從一次無奈的暫別中回到都市,在頂好廣場地下街的書市,遇見了《日本之路》,從此愛不釋手,連續買了多種版本。小林代表日本當代攝影的新生代聲音,以細膩的文學性見長。一九九一年開始亞洲旅行(正好也是我自己初次跨洲旅行的那年),記錄海外日本人的生活樣貌,代表作《ASIAN JAPANESE》贏得年輕世代廣泛支持。小林的攝影風格溫和內斂,善於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詩意瞬間,文字與影像的結合創造出深具文學性的攝影作品。最觸動我的,是他將攝影昇華為一種生活態度,不追求視覺的衝擊,而是用溫柔的目光凝視世界,用文字為影像注入靈魂。這多少讓人感到安心:影像創作者不一定要成為街頭的野犬,或哲學的思辨者,也可以是生活的詩人。曾在台灣出版的作品中,《日本之路》最具代表性,這部被譽為現代日本版《On the Road》的經典,記錄了小林一九九七年花費一年多時間,從日本國土南端沖繩一路旅行到北海道最北端稚內的縱斷之旅。有意思的是,小林紀晴與森山大道一樣深受凱魯亞克《On the Road》的影響,但他將這種「在路上」的精神轉化為更加內省和文學性的表達,不是狂野的流浪,而是溫柔的凝視與思索。台灣版特別收錄作者專序,詳述這趟十七年前旅行的緣起——原本《MEN’S NON-NO》雜誌邀約他去亞洲採訪,但他選擇在日本國內旅行,以「觀看」而非「觀光」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的國家。這本攝影散文集最迷人之處,在於小林用鏡頭捕捉途中遇見的年輕人,記錄他們各自抱持的目標與夢想——有的已經出去繞了一圈,有的正整裝待發。書中那位在海邊露出燦爛笑容的模特兒田嶋葉,「海與笑容」的畫面成為全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之一。他以色彩標記各地區:沖繩是深綠色,九州是黃色,東北是藍色,而東京這個他的第二故鄉,腦海中卻沒有任何顏色浮現,「應該是太多滋味所以無法一時說盡吧」。這趟旅行更像是「移動」,而非一般意義上的「旅行」,探索自身與他者、現下與回憶、地方與都會之間的差異變化,成為一種深刻的自我探尋。另一本《東京文學寫真之旅》則記錄他在東京追尋日本作家足跡的過程,雖然書名為東京文學寫真之旅,但內容主軸是透過追尋作家來講述自己的故事,包含許多千禧年東京街景的精彩攝影,文字與個人故事的魅力更勝攝影本身,展現了小林紀晴獨特的文學攝影風格。
我常想,在這個人手一機、隨處拍攝,「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」的時代,攝影或寫真藝術是否失去了它該有的重量。然而一念及此,便會將這些攝影集找出來翻閱,重新獲得初見時的感動。我也嘗試著模仿他們的風格,在旅途中拍攝,儘管境界或技術天差地別,但仍學習前輩們觀看世界的方式。或許,這正是在IG時代,攝影集仍然需要存在的最大意義吧。

森山大道在底片機時代, 不惜成本地「街拍」,呈現的是日常中的非日常,以及故事性,我卻僅能在旅途 中,隨手拍下一些紀錄。

小林紀晴的作品特色是「人」與「路」,有段時期 我也非常熱衷,但精彩程度難望其項背。

藤原新也的濃烈色彩與「模糊感」,呈 現出強烈的異國風,選取拍攝的對象更 是生猛、獵奇,只能努力呈現「異國情熱」 那部份。

工頭堅
「工頭堅」這個網名與人設誕生於二十世紀末,原以網路趨勢觀察者知名,未曾想卻跨越了旅行、影像、歷史領域,沿用至今。原為影像幕後工作員,資深網路自媒體(部落客),後加入旅遊產業累積二十年資歷,擔任導覽、領隊、行銷乃至主題行程規劃等角色,並將「網紅KOL行銷」帶入產業。曾兼職外景節目主持人,現為全職 Youtuber,且是台灣目前唯一個人「雙鐘」(金鐘獎、走鐘獎)入圍者。著作《時代的風》《龍馬之旅》《京都時光》,(非專業)蒸餾暨加烈酒,以及日本文化愛好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