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台已逾7年的臺灣蔦屋董事長大塚一馬,在以TSUTAYA BOOKSTORE為起點,談起書、城市、生活與地方創生——他眼中的高雄,不只是港都,而是有潛力成為台灣文化輸出基地的未來之城。

一向給人和煦形象的大塚一馬受訪時強調:「一個地方有文化,才會有成長力。」他認為,文化空間的設置、選品邏輯與空間語言,都是日本CCC集團最在意的部分。
大塚一馬 Kazuma Ohtsuka
曾於NTT Comware擔任系統工程師,2001年加入文化便利俱樂部(CCC)集團旗下的蔦屋書店,2007年到2018年負責區域管理的工作,2019年外派來到台灣,現任臺灣蔦屋股份有限公司之 董事長兼總經理。
書店,不只是賣書的地方
「書是傳遞文化最主要的方式。」大塚一馬如此說。來自日本、長年推動設計與生活文化整合的TSUTAYA BOOKSTORE,在他眼中從來不只是販售書籍的場域,更是一座城市文化生態的組成。推動書店落點於台灣不同城市,特別是在沒有大型書店的地區展店,正是他對「地方創生」的具體實踐之一。
「我們希望能在沒有書店的地方,帶入書與文化,與地方一起長成。」這種理念也讓TSUTAYA BOOKSTORE與傳統書店有所區隔——它不只是書架與咖啡,更是生活選物、空間語言與藝文活動的平台。「如果一個城市裡的書店可以成為社群對話的起點,那它就不只是文化容器,而是一種文化行動。」
高雄的「不一樣」,是一種日常裡可感知的節奏
談起高雄,大塚一馬笑說,「很多人對高雄的印象是工業城市,但我們看見的,是一個商業興盛而且具有南部風情的地方。」
這樣的城市節奏,讓他聯想到日本的大阪——兩者都具有強烈的自我風格,並擁有在地時尚、音樂、藝術與生活文化的基底。他認為,高雄雖與台北距離遙遠,但人口多、文化習慣獨特,反而孕育出不同於北部的生活型態。
「這裡不只是第二城市,反而是正在發展自己定位的南方文化據點。」
書與地方創生的交織經驗
大塚一馬提到,「地方創生」之於 ,不是口號,而是具體的城市參與模式。他們在日本各地的經驗,也成為思考台灣城市策略的依據。
「一個地方有文化,才會有成長力。」他強調,文化空間的設置、選品邏輯與空間語言,都是他們最在意的部分。在 ,特別導入南方氣息的設計,並賦予當地營運團隊更大的主導權——這樣的在地合作機制,也反映他對於「外來品牌如何被地方認同」的深思。

高雄大立店館藏超過3萬冊書籍與雜誌,並引進茶屋、咖啡、眼鏡與高端文具等品牌,亦提供文具、香氛與生活雜貨讓閱讀與日常生活完美結合。
從城市的書店走進社區對話
大塚一馬表示,高雄的藝文氛圍令人驚艷,無論是圖書館、美術館還是愛河畔的藝文活動,他都認為城市與文化之間的連結相當自然。
「 曾與高美館合作過講座與記者會,也有藝術家在我們空間中進行作品展示。」他認為書店應成為市民生活的「城市據點」,是一種文化生活的延伸,也是一種地方聲音的回應。「書店可以成為生活報導的載體,也可以是藝術事件的觸媒。」
文化輸出的可能與高雄的潛力
談到未來是否可能以高雄為基地,向亞洲或日本進行文化輸出,大塚一馬給出肯定的回答。「高雄有自己的文化基底,也有創作者與觀眾,關鍵是要有平台。」
他期待未來能引入像日本代官山書店那樣的藝文推廣經驗,協助更多高雄在地藝術家、設計師、作家發表作品,甚至進一步跨境展示。對於藝術與市場之間的斷裂,他認為書店可以是連結點。
「我們希望讓南方的聲音能夠被聽見,讓高雄成為台灣文化輸出的一個起點。」
城市觀察的生活提案
從空間到商品選擇,TSUTAYA BOOKSTORE在高雄的經營也展現地方差異——「書的銷售表現不錯,但文具與日系生活選物在高雄的接受度也很高。」甚至意外發現,夏日炎熱的高雄,鍋物料理的銷售竟高於台北——一種跨文化生活偏好的趣味,也讓他更理解高雄人的生活節奏。
「我們觀察到高雄消費者對藝文活動的參與度很高,這點是我們沒預料到的收穫。」他提到,美術館與書店的跨界合作在台北與台中較少見,但高雄反而形成了一種自然共構的氛圍。
一種來自南方的文化自信
書店與城市的關係,在高雄逐漸明朗化,也因為大塚一馬的參與及觀察,有了更具輪廓的樣貌。他所展示的,是一種信念——書不只是知識,而是地方行動的入口;書店不只是販售,而是連接人與人的城市節點。
而高雄,這座帶著陽光、港風、藝文熱度的城市,正用自己的方式向未來說話。

2層樓的空間以高雄港都為概念,將紅磚牆結合木棧的設計,呈現出在地港灣氛圍。

【TSUTAYA BOOKSTORE高雄大立店】
TSUTAYA BOOKSTORE高雄大立店為南台灣的首間分店,於2020年進駐高雄大立百貨A館1至2樓,佔地約340坪。空間設計融合紅磚牆與木質材質,呼應港都特色,並設置高達8米的壯觀書牆,營造溫暖而富質感的閱讀氛圍。
地址:高雄市前金區五福三路57號1-2樓(A館)
電話:(07)215-9016
營業時間:週一至週日11:00~22:00